老英雄张富清的初心战争
衡水市群众工作中心 # 日期:2019-09-12 来源:衡水市群众工作中心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稿】
【关闭】
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富清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中央宣传部在来凤县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战服请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党中央决定,授予张富清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近日,来自党中央的这些指示和荣誉称号,让人们对老英雄张富清同志更添敬意。
这是因为,他在战争时期为保家卫国而不怕流血牺牲所立下的赫赫战功,他在和平时期主动选择到最困难的地方默默做出了贡献,更是因为人们从他深藏功名、部署纯粹、淡漠名利的言行中看到了一名共产党人对初心使命的坚守。
根据工作安排,我有幸参加了对张富清老硬性先进事迹的采访活动,现场聆听了老英雄及家人的讲述。
“为了党和人民,就是牺牲了,也是无比光荣”
如果不是全县开展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委第二巡察足组长张健全都不知道,自己的富清张富清还有这么多“宝贝”。那是去年12月3日的下午,张健全为95岁高龄的父亲去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登记。在信息采集员聂海波的注释下,张建全打开红布包裹,展现在眼前的是3枚闪耀着光芒的军功章、一本立功证书、一份西北野战军报功书、一枚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人民功臣“奖章。
那本立功证书,记录着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张富清在解放战争中荣获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团一等功一次,两次荣获“战斗英雄”称号。
那份西北野战军的战功书,讲述着张富清“因在陕西永丰城中战斗勇敢杀敌”,荣获特等功。那是一次攻坚战,战况异常惨烈,“一夜之间换了三个营长、八个连长”。
作为主攻部队,张富清所在的连是永丰战突击连,张富清又是突击连的突击成员,危险不言而喻。1948年11月27日夜,他带两名队员通过地道接近城墙,抠着砖墙缝隙攀上城墙,第一个跳进城里,与围上来的敌人激战。当时,10多个敌人向他扑来,他端起冲锋枪猛扫,敌人倒下一片。突然,他感觉头部被重重地砸了一下,顿时头晕目眩,已经没有了疼的感觉。他用手一摸头顶,整个头皮都翻了起来,满脸都是鲜血……原来是一颗子弹擦着头皮飞过,在头顶留下一道浅沟。而此时,他已经顾不了这些,冒着枪林弹雨,匍匐前进接近了敌人的碉堡,用刺刀跑出一个土坑,将捆在一起的8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在一起,拉下手榴弹的拉环……接着,他趁硝烟弥漫,飞快爬进另一座疯狂扫射的碉堡,用同样的方法,将其炸毁。当晚,他还缴获了两挺机枪和数箱弹药。坚守阵地,一致到28日凌晨3点,我军发起总攻。至上午10时,战斗胜利结束。
“打了多少仗,我也说不清了。不分白天黑夜,几乎每天都在战斗,只是大小的区别。”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但为什么而战斗,张富清老英雄却始终牢记在心:“我每次都积极报名参加突击队,为什么?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在党需要的时候,越是艰险,越要向前!为了党和人民,就是牺牲了,也是无比光荣。
“党需要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
经历血与火的淬炼,张富清老英雄有极强的组织观念。人生的抉择,工作、生活中的选择,始终以组织的要求和需要为标尺。
党需要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1955年初,作为战斗英雄和中央军委培养高级干部学校的学员,张富清也面临着专业的多种选择,或留在大城市工作,或回陕西老家,但当听说湖北西部恩施尤其是来凤县条件艰苦、干部紧缺时,他斩钉截铁地说:“我可以去!我就去来凤!”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他用一块红布,包好用生命换来的勋章,用一口旧皮箱,封存了戎马倥偬的岁月,扎根到了来凤。战争年代的记忆和荣耀,他对子女都从未提及。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不少干部因为家大口阔都会向单位借钱,而日子过的捉襟见肘的张富清,却从未向单位开口,也从未向组织反映过任何家庭困难或享受过组织的任何困难补贴。“那时候,很多群众生活困难,更需要组织的帮助,我是一名党的干部,不能给组织添麻烦。”张富清说。
一家六口人,仅靠张富清一人工作维持生活;为了补贴家用,妻子孙玉兰给被人当保姆,还要在家里喂猪,上山干农活;张健全兄弟姐妹几个放学回家,去打猪草、打马草和砍柴……就这样,张富清老英雄一家靠自己的辛劳和汗水渡过了那个艰难年代。
离休后,张富清老英雄始终保持着极强的组织观念。老人在88岁的时候做了截肢手术后,又顽强的站了起来。2017年的一天,来凤县建行组织翟凯老干部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年届93的张富清,在82岁老伴的搀扶下,撑着支架,一步一步挪上位于3楼的会议室,微微气喘,却满脸笑容。
2018年底,张富清的军功章被发现后,相关媒体要去采访他,他一直拒绝。做了很多工作,他都不同意采访,总是说“一想起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有几多都不在了。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去摆自己啊。我有什么功劳啊。我的事没有什么好说。”直到今年,中央和省里都安排采访,家人没有办法,只好劝他说“你是党员,要对组织说实话。你把故事说出来,可以起到的教育作用,与当年打仗炸碉堡立功一样,这是为党又立的一大新功。”张富清听后,才开始配合采访。“党组织在他心里始终是最有分量、最有权威的。”二儿子张健全说。
“我是党的干部,如果我照顾亲属,群众对我怎么看?”
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是每一名共产党人都需要自觉践行的价值观,也是张富清老英雄的坚守。
上世界六十年代初,张富清调任来凤县三胡区副区长。转业出奇,按照国家拥军优属政策,妻子孙玉兰本已招录为公职人员。后来为减轻国家负担,张富清率先动员妻子辞去公职,从供销社自动下岗。“要完成任务,领导自己要过硬,只有先从自己身上开刀,执行政策才能坚决,动员别人才好做工作。”张富清说。
上世纪七十年代,恩施市一家有名的国企在来凤招工,大儿子张建国符合条件。作为领导干部,张富清最先得知这一信息,却主动替儿子放弃了这一难得机遇,并动员张建国到卯洞公社万亩林场去做一名知青。他宽慰儿子:“我虽是你父亲,但更是党的干部,如果我照顾亲属,群众对我怎么看?对党怎么想?”
张富清老英雄,战争年代留有伤疾,后来又有高血压、颈椎病、冠心病等,所以家中常备降压、止疼、抗血栓的药品,但老人却常常将药品所在抽屉里。问及原因,张富清的家人讲了这样一个事情:有一次,家中同样患有高血压的大儿子张建国忘了带降压药,想找父亲要几粒降压药救急,却遭到拒绝。“你不能吃,我的药是公家报销的,只能我个人用,家里人不能吃,不能占国家的便宜。病情不一样,我的要也不一定适合你……”后来,张富清干脆就将药品锁了起来。
张富清和妻子孙玉兰,从1985年至今,一直居住在来凤县修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建行宿舍,虽然已年代久远,但却一尘不染。为了改善父亲的生活环境,子女们凑钱为张富清买的空调,他只是在客人到来时才偶尔打开一次。“就我个人来说,现在的衣食住行都很好了,我很满足我这个生活。”张富清满脸笑容地说道。儿女们给他买的新衣服,他叠得整整齐齐压箱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已成了老人的习惯。
“张富清老英雄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立起了共产党人的精神标杆,这既是一位老党员的初心本色,更是一笔启迪后人的精神财富。”湖北恩施州委常委、州纪委书记、州监委主任陈江龙说,老英雄对党绝对忠诚的品格、无私奉献的情怀和深藏功名的境界,值得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尤其是纪检监察干部学习。